▲中国传奇企业家褚时健 2019年3月5日褚时健走了,享年91岁。这位传奇的企业家,一生经历丰富、跌宕起伏,先后经历两次成功的创业人生,被誉为中国烟草大王、中国橙王。褚时健曾言,曾国藩书法名联中的两句话对他影响至深,我们不妨来看看!“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这是清末重臣、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赠郭嵩涛(晚清官员、将领、外交家,字筠仙,号云仙。湖南湘阴城西人,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的联句。 这幅对联也是曾国藩家训之一,他告诫子女不能贪图享受,骄奢淫逸会毁掉一个人。做事不要忙乱,从容行事。两句话虽然是通俗语言,但却深含处世做人的哲理。
▲曾国藩名联——“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上联讲如何做“好人”。“好人”是品行端正的人;心地善良的人;思想先进的人。如何才能成为好人?”“好人半自苦中来。”即要做好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吃得苦,耐得劳,经受得起艰难困苦的磨练与考验,绝不能贪图方便、便利。上联中的“半”字用得非常巧妙,因为要成为完美的人仅靠吃苦耐劳是远远不够的。 在当下,模范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的先进人物,才称得上好人。 下联讲如何做好事。“世事”,指世上的事。“多”字也用得十分贴切,两字之易(将“尽从”,易为“多因”),避免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世事纷繁,往往忙中容易出错。如何避免忙中出错?“且更从容”,即如古人所言:“有事勿忘从容以俟之而已。”(明·吕坤《呻吟语·问学》)所谓“从容”,即举止行动有其常度,舒缓、泰然、大度、不紧迫。从容之人做事心平气和,不急不慢、不躁不乱,井然有序,能从容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败不沮丧,胜不狂喜。从容,反映一个人的气度、修养、性格和行为方式,而且是一种有利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有节律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应?a href='http:///a/lidaizj/luyou_722.html' target='_blank'>陆游铮尤菀再梗=⊥烊岷汀C鞔枷爰摇⒄渭衣览ぴ赋觯骸疤煜轮铮烊岷驼叨喑ぃ惹性昙闭叨喽獭9柿曳缰栌辏蕹绯槐┱强窭剑奕罩啤4吲拇俚鳎前侔逯患膊呓粝危乔Ю镏巍H松儇不龈#抟徊蝗弧q奂闭呖梢运家印!庇炙担骸疤斓赝蛭镏恚允加诖尤荩溆诩贝佟<贝僬呔∑玻尤菡叱跗病J麓尤菰蛴杏辔叮舜尤菰蛴杏嗄辍!保ā渡胍饔锞砣びξ瘛罚?实践表明,从容之人能相对地保持心理平衡,使体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常处于有规律的缓释状态。较之褊急者,其心脑血管和其它器官受刺激的状况较少,气血平和则百病少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寿自从容来。 曾国藩一生有很多名言警句,其中蕴含哲理,今天我们依然从这些名言中深受启示。
▲清末重臣、湘军首领曾国藩 曾国藩出身寒微,身居官场高位还保持着寒士家风,律己苛严,行事谨慎。曾国藩一生严于律己,从严治军,严格管教弟兄子女,是一位合格的家长。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鸿的家信中说:“勤俭自持,学劳习苦,是君子的根本”,又说:“人才以陶冶而成”。历史上不少名人的经历也证明,谁经历的苦难多,谁得到的东西也就多。曾国藩在《劝诫浅语十六条》中说:“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中做出。曾国藩的同僚左宗棠也同意“好人半自苦中来”的观点,他说:“古之读书修身,卓然有所表现者,无不从艰难困苦中炼出。”
▲褚时健和王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吃苦能磨炼我们的心智,扩大我们的胸襟,增强我们的抗压能力。不吃苦,哪有能力去承担责任!?“中国橙王”褚时健非常认同这个看法,他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对着媒体说道:“对年轻人,我只能说,机会始终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你不注意,它就过去了。但是有了机会不一定能干成,还得吃得了苦,要有想法。”褚时健曾人生辉煌的时候跌落低谷,却又在低谷中发奋崛起。其不服输、肯吃苦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从容做事,要求我们心中要有准备,胸有成竹、自然可从容。做事最忌讳的是,毫无准备、毫无头绪,所谓“忙”,不过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褚时健曾说,“一件事,如果不懂,我不敢干。我向书本学、跟技术人员讨论、自己琢磨,学了个七八成,有了把握,才敢干。不能瞎指挥,不能盲目,一个人不懂就不要做,否则会把事情搞坏的。” 观古博今,凡成大事需得胸有成竹,方可稳如泰山,然则败也。曾国藩天资愚钝,但带领的湘军却是所向披靡。究其原因,这也与曾国藩的筹谋规划有关。做事须从容,如何从容?不过是要求我们事先深思熟虑、做好谋划准备。心中有乾坤,手中有方寸,人尚可从容且稳。